鲍硕
谢圆
姜萍
“神舟飞天”“嫦娥落月”“问天探火”、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人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速度,航天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每一次的飞天壮举,都离不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群青年科技人才群策群力、通宵达旦的牵引和守望。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5岁,91%是硕士、博士,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行星探测工程飞行控制和航天器长期管理任务中,担负指挥调度、轨道设计、空间操控等职能。在这个群体中不乏女性的身影,她们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业中彰显新时代女性风采,让火热青春在浩瀚星空闪光。
“北京明白”,扛起“联通天地、声传八方”重任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北京明白”……每次有航天发射任务,这一句句铿锵洪亮的口令都会回响在指挥大厅和分布在全国多地的各个点号之间。而其中清脆有力的女声来自调度岗位的“90后”姑娘鲍硕,她是飞控中心成立以来首位女性北京总调度。
“从‘航天小白’成为‘北京明白’要闯过很多难关,庞大的地面系统,复杂的航天器状态都需要我们去掌握,但我从不畏惧,因为背后有各点号的专家、完善的方案预案,还有国产化的测控软硬件系统。”穿着淡蓝色的工装大褂,梳着马尾辫的鲍硕,每每一说话眉眼含着笑,清爽又随和。但从她眼中闪烁的坚毅光芒,能看出这是个不服输的姑娘。
在鲍硕看来,团队里厉害的人太多了。个个好像有三头六臂,一边兼顾航天器的状态,一边有条不紊地指挥程序,无论哪个业务口上出现问题,都能迅速解决,他们才是“完美调度”的代言人。鲍硕学着前辈们的样子,多思、多问,所有的努力化成一本本很快写满、翻烂的笔记和一次次加班加点的锤炼。
鲍硕说,2020年是她急速成长的一年,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相距4个月连续实施,作为这两个任务的调度,她要统筹考虑重点难点、人员场地、测控资源等等,确保任务准备的进展顺利。
“天问一号至今仍旧在轨平稳飞行,我们不仅获得了百米分辨率的高清影像图,还控制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移动了1921米。嫦娥五号着陆月面后,我从团队手里接过了月面采样的接力棒,48小时内,航天器不仅要完成月面采样工作,还要尽可能地多挖到一些月壤带回来。”鲍硕说。为顺利完成这次任务,她在任务开始前一个月就开始“使劲”,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推演流程、模拟故障、练习口令。“最终我们精准的控制机械臂完成了一系列规定动作,千余条指令无一差错,比预计时间提前7个小时完成了这项工作。”
这两年,鲍硕跟团队一起完成了空间站问天舱的交会对接,以及两次舱段转位任务,见证了空间站从单舱到三舱T字结构的四次转变。
“自己特别幸运,赶上了中国航天的伟大时代。我也因为成功完成任务,被评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先进个人,2022年的北京榜样,以及北京青年榜样。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未来,我将与团队一起继续努力去探索更加遥远的太空。”
兼顾家庭和工作,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
2023年是农历兔年,对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程师谢圆来讲,她航天事业的起点也跟兔有关,那是玉兔号月球车。
谢圆在中国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恰逢嫦娥3号立项,月球车落月技术攻关紧张进行。导师找到谢圆,商讨她的博士论文课题做“非结构化环境月球车遥操作”的研究,面对当时几乎没有可获得的参考资料,甚至有可能研究不出结果,进而影响博士毕业的风险,谢圆还是接受了这个研究方向。她相信这个项目最终一定能做成,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多年后的今天,谢圆依旧不后悔,甚至很庆幸当初的选择:“最终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应用到嫦娥3号月球车遥操作控制方案中,这就是对我整个博士研究生涯的最大肯定和褒奖。”
最近几年,谢圆的工作重点是空间站机械臂以及空间站机械臂的在轨应用项目。包括空间站日常巡检、航天员出舱等一些任务的技术状态协调和飞行控制整体实施方案的制定。
截至目前,神舟十二号、十三号、十四号三个乘组一共开展了7次出舱活动。“记得第一次出舱活动,提前好几个月我就和团队一起商讨如何寻找一条可以开展灵活高效天地协同联合的工作方式,如何最大程度保障航天员出舱安全。到神舟十四号乘组时,已经可以在20天内开展两次出舱活动,我们的飞控方案一步步完善,执行任务的效率在稳步提升。”谢圆欣慰地说。
可是,航天员第一次出舱前,谢圆和团队同事们真是费了神。彼时,谢圆的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5岁。家里需要她,工作上也需要她。每天谢圆下午五六点钟下班回家,给孩子做晚饭、陪陪孩子,等9点左右孩子睡觉了,谢圆又回到办公室继续处理事情、进行方案设计等,大概要忙到凌晨一两点钟。经常因为太晚了,她就在办公室睡到早上6点钟左右,再回家给孩子做早饭。
“当时我是出于作为一个母亲和航天工作者的双重责任感,两方面都想兼顾,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谢圆感慨地说,那段时间挺过来了,最后收获了任务的成功和孩子的理解。
在最近一次神舟十四号第三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后,谢圆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感慨:从东到西,我们演奏完了一个八度,向下一个八度高歌前行。我和同事们将继续奋斗在岗位上,为空间站的长期安全可靠运行努力,也期待着下一次、每一次新的任务挑战!
任务成功了,一切付出都值得
“如果形容航天器是风筝,我们就是放飞风筝的人,精准操控无差错,将风筝线牢牢攥在手里。遇到难题,攻关,突破,再攻关,再突破。”北京飞行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萍这样说,她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2013年,姜萍被任命为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天舟一号要实现我国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即常说的“太空加油”。没有方案技术,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作为总体设计师,姜萍带领大家从零开始,构建了天舟一号飞控方案体系,解决了推进剂补加、地面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顺利完成我国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快速交会对接和大型航天器受控离轨等关键控制。
2021年5月,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经历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三次加注、两次泄回推进剂”的非常考验。
5月20日,当听到第二次推迟发射的消息时,已经连续数日没合眼的总体主任设计师姜萍一下蒙了,原本满满地期待,瞬间变成了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艰难鏖战。姜萍带领团队争分夺秒为天舟重新构建飞控方案,连着5日不眠不休,将此前数月准备的方案一字一句重新梳理设计,最终,她和团队拿出了第三份成熟可靠的方案,并连夜开展相关联调验证。
参加工作16年,姜萍参与了15发国字号的航天任务。尤其最近四年多是飞控中心历史上任务技术状态最新、风险挑战最大、实施频率最密的几年。作为多个型号的任务技术负责人,姜萍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工作中。
尽管平时忙于工作,对家庭和孩子有所“亏欠”。但姜萍很庆幸自己能够参与和见证人类首次月背探测、我国首次火星软着陆和月面采样返回,以及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这些国字号的重大任务。“对我和同事们来说,任务成功了,一切付出都值得。未来,我将和团队成员一起尽最大努力,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目标的达成。”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