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3夜,1900余公里,彝族妇女巴木玉布木从深圳工厂回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家。春节后,她不打算再外出。1月17日,她和心爱的孩子们在家附近的新民镇赶集,买回年货欢度春节。
巴木玉布木是谁?她就是2010年引起轰动的“春运母亲”,当时新华社记者拍摄到巴木玉布木背着比人还高的巨大行囊,一手抱着襁褓中熟睡的孩子,眼神刚毅坚定地望着前方……这一场景感动了很多人。
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着大包、抱着孩子在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这位“春运母亲”,和十几名乡亲一起,最近从深圳回到了家乡。
“妈妈回来了,我好想妈妈呀!”二女儿王雪医牵着妈妈的手不愿意松开,懂事的小雪医在学校是班长。几兄妹互相激励,每人都从学校抱回了奖状。巴木玉布木摸着孩子们的脸庞,清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巴木玉布木(右二)、丈夫巫其石且(右一)和孩子们在一起,大女儿不巧没在家。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
她不识字,虽然很早就外出务工,但普通话仍然说得不流利,见到陌生人就腼腆,基本上不说话。2022年5月底,她和亲戚、乡亲结伴出门,由熟人介绍,来到深圳一家电子厂务工。工厂包吃住、计件发薪,她每个月能挣到近4000元。丈夫巫其石且在深圳的建筑工地务工,月收入也有4000元左右,月结,没有拖欠。夫妻俩尽量把钱攒下来。
去年10月,巫其石且先回家了。4名孩子都是由奶奶在带,老的老,小的小,夫妻俩不放心。巴木玉布木留在深圳,每隔几天,就和孩子们手机视频连线。
到年底,车票不好买,组织他们外出务工的老板联系深圳到四川凉山州首府西昌的长途包车,每人摊300多元钱路费。她只带着很少的行李,途中以泡面充饥。
到了西昌,换乘西昌到越西的大巴,再换乘农村客运“小黄车”。四川2020年以来推行“金通工程”,全车刷成黄色,统一司机服装,穿梭于各条村道,实现客运到村。
“我们要过两个年,先过彝族年,再过春节。”巫其石且是名壮实的汉子,他买了一头200斤的肥猪,宰杀后做成香肠腊肉,挂满了台架。
巫其石且新做好的香肠腊肉。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
墙上贴着几年前的脱贫进度表,当时填写致贫原因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2020年脱贫后,巫其石且简直像换了一个人,充满干劲,在深圳时,他经常清晨5点就起床开工。
2022年,这个脱贫彝族家庭有了更可喜的变化。他们在原有的一层平房上,又加盖了一层,每层有三间卧室,一间约30平方米的大客厅。巫其石且自豪地说:“都是我们靠双手干出来的!”
巴木玉布木家新加盖了一层楼房。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
春节后巴木玉布木不打算再外出。家乡的变化让她有了新选择。新成昆铁路缩短了越西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如今当地有了花椒、苹果、山泉水等产业,还有了千亩花椒州级示范基地、万亩烤烟省级示范基地。夫妻俩流转了20多亩土地,每亩特色种植可纯收入3000元,总体和外出务工差不多,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我就希望,地里能有好收成,老人和孩子都健健康康。”巴木玉布木说得很朴实。和当年“春运母亲”照片相比,现在的她清瘦了,嘴角的微笑、眼里的光芒,却包含着更多的确定和安心。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