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人生何处不相逢”说的是何处?
        2023-01-11 15:21:44
        北京晚报

        ▌五柳七

        临川楼上柅园中,

        十五年前此会同。

        一曲清歌满樽酒,

        人生何处不相逢。

        这是北宋诗人晏殊的七言绝句《金柅园》。诗中说的临川,即今江西抚州临川县,金柅园是当时抚州州府后花园。

        晏殊是抚州人,14岁赐进士,此诗大致写于1019年,晏殊年近三十回乡与孟氏完婚之际。

        “人生何处不相逢”,又见于欧阳修所着《归田录》,述及北宋两任宰相寇准和丁谓的党争。

        1022年,六十岁的寇准罢相后从道州再贬雷州,次年客死异乡,距今整千年。寇准下台,是丁谓一手谋划。他本打算把寇准贬至崖州(今海南三亚),与大臣冯拯商量让寇准去海南“冲浪”:“崖州再涉鲸波如何?”冯拯不置可否,丁谓最终改为雷州。同年七月丁谓也失势遭贬,冯拯借机上位,大笔一挥,把丁谓贬至崖州。“当时好事者编了句顺口溜:“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

        晏殊的诗句在前,被民谣引用嘲讽丁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寇准和丁谓都看不上冯拯,司马光评论过“拯无文学,而性伉直”,没想到两人相争,冯拯捡了便宜。

        在第二年秋天,寇准身故,而丁谓在崖州待了三年,又贬雷州五年,接着再贬道州,走了一段寇准的回头路。十五年后死于光州(今河南潢川)。

        寇准丁谓之争,拉开北宋党争的序幕,其中缘由,错综复杂。后世小说戏曲中,寇准、丁谓,一忠一奸。寇准无愧于忠,而丁谓称奸,有些冤枉。

        连环画《寇准背靴》

        寇准为何被说“不学无术”

        在田连元评书《杨家将》中,“寇老西儿”深入人心,寇准一不小心成了山西人。

        寇准祖籍陕西下邽。寇氏一族肇始于汉代上谷,即今北京昌平。宋人尊其郡望,称呼寇准为“上谷寇平仲”或“上谷公”。

        寇准出生在河北大名府,父亲寇恂曾是后晋状元。寇准少时好飞鹰走狗,气得母亲拿起秤锤砸到他脚上。后来折节从学,“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母亲去世后,“每扪其痕辄哭”。

        寇准以“刚直”着称于史,因为敢拽着宋太宗衣袖对着干。“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宋太宗就此把他比作自己的魏徵。

        治蜀名臣张咏和寇准是同年进士,曾批评寇准“学术不足”,其实不是说寇准没学问,另有深意。寇准曾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让他去读《汉书·霍光传》。读到“不学无术”一句,寇准笑说:“此张公谓我矣。《汉书》评价霍光“不学亡术,闇于大理”,是说霍光当权,过于强横,宽严不当。张咏认为寇准提拔得太快,缺乏历练,提醒他韬光养晦,切勿重蹈覆辙。

        寇准在身份和性格上更像霍光。两人都是皇亲国戚。27岁丧妻后,寇准续娶开国元老宋偓之女。宋偓的长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章惠皇后,其余数女均嫁与北宋开国武将之子。

        寇准上位,得于立储之事。冯拯上书劝宋太宗立储,被贬岭南,而宋太宗却私下召寇准商议。寇准兜圈子:“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宋太宗点名赵恒,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时,寇准回应“知子莫若父”。大事一定,君臣二人“极醉而罢”。

        没酒德 费蜡烛

        皇权交替之争,寇准成于此亦败于此。宋真宗死前,皇后刘氏欲揽朝政,寇准谋划太子监国,由此被跻身后党的丁谓扳倒,方才有了雷州之祸。

        史上多载寇准骄奢一面。寇准态度强势,乃至风传“寇某上朝,百僚股栗”。

        寇准的准,本字为“准”,《说文》注“水平谓之凖”。当了宰相之后,大臣们急忙避讳,名字里带“准”的都改成了“准”。

        寇准人生第一次遭贬,是因为走在街上遇狂人拦路,呼他万岁,被朝敌告了黑状。寇准并未以此为戒,后来又曾“晚衣黄道服,簪花走马”,吓得宋真宗到处问“寇准乃反耶?”

        寇准好宴饮,没酒德。开宴会还锁门,“好以大白饮人”,不喝好了不许走。枢密副使曹利用被劝酒,不肯沾唇,惹寇准大怒,两个人大吵一架,就此闹掰。

        《归田录》载,邓州花蜡烛因寇准而闻名,“(寇准)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hùn)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宋代蜡烛的价格大概在150文至400文不等,而普通士人读书,一提瓶灯油是四五文钱。

        寇准用人不论资排辈,言“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也”。话虽没错,但他也难免任人唯亲,更是在口舌之争上平白树敌。丁谓担任参知政事,是寇准一力提拔。一次宴会,寇准胡须沾上汤汁,丁谓起身为他拂去,寇准笑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两人因一句玩笑有了芥蒂。当然,两人不是泛泛之辈,怎会只为了一两句话斗个你死我活?寇准和丁谓是权位之争,背后还有地域之争。

        寇准瞧不上南方人

        北宋虽然结束五代以来南北割据局面,但始终存在南北士人的地域之争。

        学者程民生在《宋代地域文化》一书中指出:“北宋时期,尤其是北宋前期,南人、北人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北方士人对南方士人的轻蔑与排斥。”

        以王钦若为例,与寇准同龄,江西新喻人,累官至宰相,成为宋代第一个当宰相的南方人。

        宋代皆传宋太祖有“南人不可为相”之训。宋真宗想重用王钦若,被大臣王旦一句“祖宗朝未有南人当国者”挡了十年。北宋道学家邵雍在洛阳天津桥上看到杜鹃鸟南来,“朝廷将用南人为相,天下自此多事矣。”

        在王钦若之前,17位宰相都是北方人。宋真宗对北方士人的“地域黑”打抱不平:“人之勇怯,岂限南北。若此区别,非任人之道也。”宋真宗景德元年任命了两位南方人担任执政,此前52位担任执政的都是北方人。

        寇准是顽固的北方派,《江邻几杂志》说他“性自矜,恶南人轻巧”。

        晏殊以神童身份应举,与千余名进士当庭同试。宋真宗赐他同进士出身,寇准来了句“殊江外人”,宋真宗回了句:“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唐代名相张九龄是广东人。

        蔡齐是山东人,萧贯是王钦若的老乡,两个人同为状元候选。寇准坚持“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蔡齐得以胜出。寇准“出院顾同列曰,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

        丁谓是苏州人。寇准和丁谓争论“天下语音何处为正”,寇准说洛阳人得天下之中,丁谓反驳:“四方各有方言,惟读书人然后为正。”就此而言,丁谓比寇准格局大。

        跟着“五鬼”迎天书

        王钦若这个口子一开,才有了后来的丁谓、陈尧佐、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这些南方考生,又出自晏殊门生。到了宋神宗时,担任过北宋相位的南人已达20位,远超北方的12人。

        《宋史》中,王钦若和丁谓名列“五鬼”。五鬼都是南方人,并非只知搬弄是非的小人。

        京剧《三岔口》中,王钦若成了辽国内奸,焦赞因为杀了王钦若的女婿被发配。大概因为澶渊之战时,王钦若建议宋真宗下江南避难,寇准进言“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由此被当作了“卖国贼”。寇准自矜澶渊之功,王钦若跟宋真宗说:“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孤注一掷”就是这么来的。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动请战,知河北天雄军上了抗辽前线,他的建议或是让皇帝先走,自己殿后。

        再如丁谓,《宋史》说他“文字累数千百言,一览辄诵。在三司,案牍繁委,吏久难解者,一言判之,众皆释然”。在三司担任计相,丁谓首创《会计录》,统计户赋财税,可说大宋首席会计师,这一做法延至明清。

        宋真宗是历史上最后一位搞泰山封禅的皇帝。“五鬼”最大污点,是借着宋真宗好道,主导了这场喜迎“天书下降”的封禅闹剧。上影动画片《天书奇谭》改编自罗贯中、冯梦龙的《三遂平妖传》,背景就是这事。

        “天书下凡”闹腾了将近二十年,其间朝臣争奏符瑞,老臣王旦死前说:“我别无过,惟不谏天书一节为过莫赎。”外放多年的寇准,同样没做到“人间清醒”,跟着宋真宗去泰山凑热闹,又进献芝草数万本,上奏辖境有天书下降,导致晚节不保。

        一个当小鬼 一个成阎罗

        从道州贬至雷州的路上,寇准途经公安,剪竹插于神祠之前,称“准之心若有负于朝廷,此竹必不生。若不负朝廷,此竹当再生。”此竹果然再生。

        寇准年少时曾赋诗“去海止十里,过山应万重”,到了雷州,寇准问州府离海有几里,州吏回答说“十里”,一语成谶。

        这一年寇准复相,好友魏野以诗相赠:“好去上天辞将相,归来平地作神仙。”劝他急流勇退。到了雷州,寇准将诗题于窗上,日夜吟诵。

        欧阳修好宴游,寇准的女婿王曙曾拿老丈人当反面教材,告诫欧阳修等人:“诸君纵酒过度,独不知寇莱公晚年之祸邪?”欧阳修起身回答:“以修闻之,莱公正坐老而不知止尔。”宋人笔记多认为,寇准之祸源于不知进退。寇准在雷州应该豁然开朗了。

        丁谓排挤寇准,当时开封遍传民谣“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同年丁谓因得罪刘氏而贬至崖州,路过雷州时曾想和寇准一见,寇准只“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家丁打算半途截杀丁谓,寇准关门闭户,不放人出去。

        丁谓晚来喜研佛家浮屠因果之说,身故之后,不成想被说成“五鬼”,寇准则当上了“阎罗”。

        唐宋时,道教吸收佛教阎罗地狱观念,隋时韩擒虎、唐代杜悰到北宋的寇准、包拯、范仲淹,都有化身阎罗王的传说。寇准有爱妾叫蒨桃,临终前自称仙人弟子,告诉寇准“公当为地下阎浮提王也”。后来南宋文人王克勤说自己路遇寇准骑驴而过,上前问话,寇准回说:“阎浮提王交政也。”

        寇丁两人若在地府相逢,倒是应了《增广贤文》所说:“鬼神可敬不可谄,冤家宜解不宜结。人生何处不相逢,莫因小怨动声色。”

        雷司户、崖司户缘分不浅

        《遯(dùn)斋闲览》载,丁谓曾和人论及“海内州郡,何处最为雄盛?”丁谓回答:“惟崖州地望最重。”问其原因,丁谓自嘲:“朝廷宰相只作彼州司户参军,它州何可及也!”

        两宋之际,贬到雷州的宰相有寇准和苏辙,贬到崖州的有卢多逊和赵鼎,丁谓把雷崖两州去了个遍。

        相似剧情在雷崖两州反复上演。北宋元佑党争,章惇当权排挤异党,大搞文字游戏。《老学庵笔记》载,苏轼字子瞻,去了儋州,苏辙字子由,去了雷州,黄庭坚字鲁直,去了宜州,“皆戏取其字之偏旁也”。苏辙到了雷州,借住民居,章惇不依不饶,非要说苏辙抢占民居。没过两年,章惇也贬至雷州。“亦问舍于民。民曰: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

        苏轼遇赦,从儋州回返,到了南昌,南昌太守问:“世传端明(苏轼官称)已归道山,今尚尔游戏人间耶?”苏轼回答:“途中见章子厚,乃回反耳。”

        南宋贾似道当国,太学生叶李上书弹劾,被贾似道流放漳州。后来贾似道被贬到漳州,叶李被放还,两人途中相逢,叶李以词讥之曰:“雷司户,崖司户,人生会有相逢处。”

        到了明清时,“人生何处不相逢”成了民间俗语。《喻世明言》说“两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西游记》说“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禅真逸事》有“莫道蜉蝣真似寄,人生何处不相逢”。《坚瓠集》有个笑话最有代表性:

        昔有御史以事责罚一吏,吏告免,偶曰:人生何处不相逢。御史怒曰:是何言之不伦耶?我之于尔悬犹天壤,何以相逢为哉?重加责决。后御史得罪,缧绁(léi xiè,囚禁)于镇抚司狱,一吏日具酒肴奉款,礼貌甚恭,问之则微笑而已,又曰:人生何处不相逢。

        以史为鉴,“人生何处不相逢”是金句,更是警句,若是接个下句,应该说“得饶人处且饶人”。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