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春联 迎春纳福已千年
        2023-01-11 14:49:14
        北京日报

        艾栗斯

        新春佳节很快就要到了。家家户户在相约守岁之前,都要给门户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迎春纳福的美好联语在红纸上飞舞,奏响了千百年来独属于中国年的欢乐颂。跨越上千年历史的春联,是中国书写活动里参与者最多、空间展示最广泛的全民文艺活动,堪称波澜壮阔。

        1.关于春联源头的传说

        桃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又在一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时被吟诵,于祈福迎新间,也道出了年节气氛的重要烘托者——春联的前世今生。

        没人知道第一副春联的创作者姓甚名谁,但春联的雏形为桃符的共识却早已达成。清代学者、楹联大师梁章钜先生编着的《楹联丛话》里,开篇就说:“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清代文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里有:“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冰心在《三寄小读者》里也解释:“每到新春季节,总会看见人家门口贴的红纸春联,上面有的写着:‘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桃符就是春联的别名。”

        桃符是什么?这要从一则宏大的传说讲起——相传上古时,东海度朔山是许多妖魔鬼怪的藏身之处,多亏了一扇“桃树门”以及守门的神将,妖孽才不敢肆虐为害。这桃树门其实是一棵巨型桃树的东北枝:桃树长在东海度朔山上,树干虬曲蜿蜒三千里,其中一枝拱形的枝干天然形成一扇桃树大门。进出鬼域,桃树门是这里的必经之路。守门的一对神将名为“神荼”“郁垒”,他俩管理万鬼,遇到乱窜的,就一把抓住、用苇索捆住去喂虎。魑魅魍魉都惧怕二人,于是黄帝命百姓在门户立桃人,画神荼、郁垒像,悬苇索以避凶魅。

        到了周朝,画门神的习俗逐渐发展成在大门两旁悬挂长六寸宽三寸、刻制了两位神将图像的桃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再往后,又进一步化繁为简,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字悬挂——红色的桃木板,上题黑色的字符,就是最早春联的模样。

        晚唐五代,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一些吉利的词句,代替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五代后蜀君主孟昶的桃符题词就是其中一例。关于孟昶桃符题版一事,北宋张唐英《蜀梼杌》有记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这里说的故事是,孟昶的春联意在希望连年丰余,喜庆有加,但不巧的是,此联作成后第二年的正月,后蜀就被宋朝消灭了,孟昶主动投降了北宋,做了宋朝的俘虏,这是公元965年发生的事情。而宋太祖赵匡胤派往后蜀国国都成都的第一任知府就是吕余庆,同时,长春节本是赵匡胤的生日。

        一语成谶的桃符题语,如今读来更像是宋人杜撰、戏谑亡国之君孟昶的笑话,但也似乎从侧面印证了五代时人们已在桃符上题字,换言之,彼时已有春联。

        然而就像溪流汇聚成河,也有人认为春联的发端是多元的,桃符是一端,与新春有关的民俗“春帖”则是另一端。《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立春之日与春节靠得很近,有时甚至在同一天,宜春帖上写的也不止“宜春”——《永平府志》云:“立春之日,书门曰百事大吉”。《宜川县志》载:“立春之日,间有用纸书立‘新春鸿禧’或立‘新春大吉大利万事亨通’等字样者。乡民如不能写字,则画一‘十’字代之。”

        单音节的汉字形声兼备,自古就有对称的语言美学,从先秦《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大雅》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再到魏晋以后讲究句式两两相对,犹如双马并驾齐驱的骈文体,之后再往下发展,南朝那些讲究“四声八病”的“永明体”,以及隋唐以后日渐兴盛的格律诗,无一不推动了楹联的成熟。“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顾名思义为悬挂于园林庭柱或厅堂宅院楹柱上的对联,春联就是楹联家族的重要一类。春联又俗称门对子,对的是上下两句成双成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相应相成。红彤彤的春联,不仅带给人们视觉的冲击,也是汉语美学在历史中的沉淀与回音。

        2. 敦煌莫高窟藏有最早春联

        敦煌,是中国汉唐时丝绸之路的连接重镇,敦煌莫高窟里所出的卷轴、经轴等文献古籍又被称为敦煌遗书。敦煌遗书烟波浩渺,光是1900年在莫高窟17号洞窟中发现的卷轴就达6万册以上。20世纪90年代,我国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婵雪在敦煌遗书《斯坦因劫经》0610卷的背面,发现了这样一些文字:

        岁日:三阳始布,四秩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回回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鸡回辟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这些韵律起伏有致、对仗工整的句子,因为有了“书门左右,吾傥康哉”,被证实是贴于门上、左右对称的楹联;而从其中的“三阳始布”“福庆初新”等吉语则可以推断出,这些句子是当时人们新春所用的春联联语。

        “当时”是什么时候?该卷的正面为《启颜录》的抄本,末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比孟昶题桃符的传说还要早200多年。也就是说,我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春联,在公元723年之前就有了。

        到了宋元时期,文人学士尤其热衷题联活动。为春联题语,不仅抒发胸臆,表达情趣,更是展露文采的机会。《濯缨亭笔记》里就记载了元世祖召见赵子昂,令其书殿上春联的故事,子昂题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一句成为历朝历代宫殿里常用的联语。

        帝王君主令饱学之士撰写春联,择其优者悬挂在宫廷的高门广柱上,而有一位君王,却认为这种题联活动要从上层文学审美走向民间,推广千家万户都在年节时写春联、贴春联,把汉语的教化润物细无声地贴在每日必经之处。清代人编着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朱元璋在南京定都的时候,在某一年的除夕夜传下了一道圣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不但下了指令,还要亲自微服私访察看落实的情况。

        当他微服私访那些士大夫家时,所见所闻尽是精心修饰过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让他很高兴。这还不算完,朱元璋又跑去瞧了瞧民间的春联写得怎么样。当朱元璋来到一户骟猪匠的家里时,却发现这家门前什么也没挂,问其缘由,主人家说自己并不识字,又因为工作忙碌的原因,还没来得及请人来写。朱元璋一听这话,感慨他是个辛苦人,便提笔为其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写完对联后,便离开去别处了,可等他回来路过时,却发现骟猪匠还是没挂春联。朱元璋又问他缘由,骟猪匠回答道:“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当时就赏了骟猪匠30两银子,还让他改行选一个不太辛苦的工作。

        故事虽不知真假,但能明显看出,明朝时从王公贵族到贩夫走卒,除夕贴春联已成举国风俗。

        3. 波澜壮阔的春联“全景图”

        《少年》1918年第8卷第2号关于宜春帖的介绍。

        清乾隆御笔行书五言春联。(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明代的春联故事饶有趣味,可惜实际保存下来的史料并不多。好在清代紫禁城如今已是故宫博物院,其中较完整地保存了那些年岁里的春联资料。阅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文君的《清宫春联漫谈》,一场声势浩大的春联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清宫春联的“全景图”里,首先令人震撼的是春联的数量——鉴于紫禁城这座庞大的建筑群里门楣无数,所需制作、张贴的春联也浩瀚。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一份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史料,紫禁城“东中西三路,通共原册门神1421对104扇,门对1377对,内拟请应修门神856对31扇,门对849对,拟撤门神565对73扇,门对528对”。

        如此众多的春联由谁人写作?每年腊月之前,翰林院里的饱学之士、善书之人,都要一显身手,创作出词章典丽、藻绘升平的楹联悬挂,到次年正月下旬才撤去。除了翰林学士,皇帝赏识的儒臣也会分得撰拟联对的殊荣,曾为乾隆皇帝代笔的张照就是其中一位。由他手书的春联即使因为旧损撤下,也被收藏乃至配图编辑成册,供乾隆皇帝慢慢欣赏。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百姓人家用红纸书写的红红火火的春联对子,清宫春联通常用白绢为底、墨笔书写,再镶制于其他颜色的边框后悬挂。这是因为宫殿的柱子多为朱红色,同底色的春联对比不甚强烈,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形,也会使用红色底色镶用黄色边框,如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慈禧太后筹办六十大寿庆典的对联就是如此。

        与民间同时,每年腊月下旬,是清宫楹联张贴的日子。李承衔《自怡轩楹联剩话》卷一里说:“国朝宫殿门联,撰自翰林,进由工部,每至封印后,工部堂官率属敬谨悬挂,新春开印后,收而谨藏之,岁以为常。”留存下来的春联墨迹里较为有名的,有乾隆皇帝创作的一副“旭日正辉三秀草;光风不动万年枝”。三秀草为一年开花三次的灵芝草,万年枝即冬青。该春联借景抒情,表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见不论辉煌宫殿还是普通宅园,悬挂的春联图景寓意都如出一辙,皆有佳节吉祥、国泰民安的意思。当然清宫春联里也少不了歌颂盛世升平与帝王功德的联语,如“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其实山河壮丽的哪里止于帝居,它平等无差别地把日月星辰赐予九州大地的万户千家。“人勤三春秀;地肥五谷丰”,这是辛勤劳作的农家的春联,盼的是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一年之计春为早;千里征程志在先”,这是悬挂于读书人书房门上的晴耕雨读之志;此外还有医者仁心的“杏林三月景;橘井四时春”,寻常院落的“劳动门第春常在;勤俭人家庆有余”。张之洞曾书春联:“普天开国运;大地转新机。”孙中山先生也曾写过两联,分别为:“共和世界;康乐人家”“家庭自治;世界大同”,说的都是神州大地一派崭新的气象,人人康乐、小家美满、大国兴盛。

        春联,犹如新年与旧年的分割线,过去一年的风风雨雨就此被关在门外,贴上春联,再次推开门时,又是新一年乐观地眺望未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民族底色,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进出门户时,都会不自觉地默念那些豁达与美好,一场波澜壮阔的精神滋养,就从春联每天的润物细无声中展开。

        bjwomencode

        我来说两句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