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 >  新闻热点

        高举旗帜、永葆初心的政治宣言 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行动纲领

        ——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时间:2022-11-4 8:55:13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
        分享: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召开于我们党接续创造新的辉煌的重大历史关头,发出了百年大党高举旗帜、永葆初心的政治宣言,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角,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彰显了大党大国致力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精神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首都广大理论工作者重任在肩。11月3日,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在京举办,座谈会由市委宣传部、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市社科联主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出席并讲话。举办这次座谈会对于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全市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走向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会者交流学习心得、畅谈学习体会。本版摘登座谈会部分发言。
        北京的光荣与责任
        李忠杰
          举世瞩目的二十大已经落下了帷幕。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党代会都是在什么地方召开的?今天历数起来已经不难。但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召开?深入挖掘,无不与党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和地位有关,与党奋斗前进的历史进程有关。当然,也与北京有关。
          1921年党的一大在上海开幕、在浙江嘉兴南湖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十九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嘉兴瞻仰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北京在建党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如果用红船来比喻,应该是三句话:北京孕育、上海制造、南湖起航。
          此后,党的二大、四大在上海召开,三大在广州召开。
          这样,党的历史上有三次党代会是在上海召开的。从1921年建党,到1933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基本设在上海。其间,1922年10月—1923年4月迁驻北京,1923年5月—8月迁驻广州,1927年4月上旬—9月底10月初迁驻武汉,加起来是1年2个月。这样,在上海约12年,实际是11年6个月,扣除外迁,净时间是10年4个月。
          随后的五大在武汉召开。虽然五大没有能挽救中国革命,但在党代会历史上还是有很多亮丽之处。五大第一次半公开地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第一次在主席台上悬挂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旗。那时的党旗还不规范,只是在一面红旗上缀上了C。C。P三个英文字母。五大将原先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改为中央委员会,第一次设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第一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些举措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1928年的六大是在苏联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庄园召开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代会。斯大林与中共领导人举行了谈话会,还与布哈林一起参加了六大的主席团,这也是党代会历史上唯一的一次。
          1945年的七大在延安召开。开幕式上,在毛泽东致开幕词之后,朱德总司令第一个发言。他的发言一开始就说:“这次开会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我们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过去是租的人家的房子秘密开会。”确实,从一大到六大,都是在别人的房子里开的。而七大,则是第一次在自己的房子里开会了。作为会场的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是1942年专为七大修建的。当然,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双关语,因为七大是第一次完全由我们党独立自主召开的党代会。所以,七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对党的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延安瞻仰了七大会址。
          从一大到七大的所有党代会会址,现在都已经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对党代会会址的保护工作,包括对莫斯科的六大会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六大会址展陈馆建成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书面致了贺辞。
          就在七大上,毛泽东在口头政治报告中说:我们要有从乡村转变到城市的准备,“像北平、天津这样大的三五个中心城市,我们八路军就要到那里去,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新政权成立在即。未来的首都定在哪里?党中央有过多种选择,最后决定定都北平。于是就有了党中央进京“赶考”,落脚香山,进驻中南海。2019年,北京市将香山的革命遗址加以整修,并新建了“香山革命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参观,表明了对香山这段历史和作用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所有党代会,理所当然都在北京召开了。
          1956年的八大是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的。现在,全国政协已经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八大纪念馆。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人大、政协和党代会的大会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到二十大,已经有13次党代会在作为首都的北京召开了。这是北京的光荣。当然,其背后也是北京的责任。每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北京都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保障工作。不仅召开大会的人民大会堂地处北京,而且大会的各项活动都有北京市的任务。
          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都对北京市的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北京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
          二十大报告列举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直接出现北京名字的是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间接与北京有关的是: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所有这些大型活动和工作都有北京市的参与。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二十大所有的部署和要求都对北京市的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一些专项工作也与北京市有比较大的关系,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等,都需要北京市直接参与和付出努力。
          因此,北京市不仅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的全部精神,而且要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思考怎么把北京的责任担当好,做好党代会部署的各项工作。祝愿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北京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一马当先,不断前进。
          (作者为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夏文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断。
          把握“能”“好”“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永葆生机活力,就在于其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底色,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论依据。科学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先导。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伟大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那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取得了发展的奇迹。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历史。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由空想变成现实,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焕发勃勃生机,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力量使然,就在于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使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就需要在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实际进程中来寻找答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只要我们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就一定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只有自信自立才能真正谱写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面对复杂的中国国情和中国问题,我们不可能照抄书本和别国发展模式,更不能听任某些“教师爷”的颐指气使。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升华。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辩证态度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我们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提升各级干部运用科学理论破解现实难题的能力。今天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只有积极回应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时代前进。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的思想和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系统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典范。我们要善于运用系统观念,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形态的新跃升,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的交往正在不断走向纵深,我们要顺应时代大势,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深刻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韩庆祥
          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论断,我们可从五个维度理解这一重大论断的内涵及其实质。
          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过去我们讲的比较多的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专设“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话语表述上突出了“时代化新境界”,这是话语表述的新变化。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意义日益彰显。这就把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第一个内涵。
          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新境界,就是以大历史观,在历史时间上,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空间上,聚焦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回答“时代之问”。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应时代关切,勇于理论探索和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直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答“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世界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从“一个行”到“两个行”
          二十大报告第一次由“一个行”拓展到“两个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行在中国的逻辑延伸,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就为马克思主义行提供了更为深刻和具体的答案,把对马克思主义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这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第二个内涵。
          马克思主义行,首要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它能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创造奇迹、走向成功,对解决中国问题和指导中国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首要是马克思主义行,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而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由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根本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行,它使马克思主义行在中国得到确证。
          从“两个结合”到对“两个结合”展开阐述
          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对“两个结合”的内涵及其实质展开了阐述。这就把对“两个结合”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第三个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内涵和逻辑是:立足历史方位→聚焦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实际问题→得出科学认识→作出正确回答→形成理论成果。中国具体实际是一定历史方位中的实际,否则这种实际就是抽象的;这种实际最根本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党中央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在社会主要矛盾中蕴含着党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根本问题,才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核心要义是:确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及其重要体现,即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确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因而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确认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解决融通问题并使其具有时代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并根深叶茂,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从“十个明确”到“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
          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明确”。二十大报告提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这就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内在逻辑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第四个内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不是罗列几个数据,三者间具有逻辑联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治国理政,取得“十三个方面成就”,基于基本方略和历史成就,提升概括出“十个明确”。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实践到理论、从时代到思想、从具体到抽象、从“目”到“纲”的逻辑形成发展起来的。
          从重视哲学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二十大报告在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提升到哲学新境界,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第五个内涵。
          用“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话语表达方式,表明今后需要进一步从哲学层面提炼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具有深刻意蕴。“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是现在时,“六个坚持”既是现在时更是进行时,它构建起了新时代党如何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创新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哲学框架。其实质,就是为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指明方向,提供框架和思路:即理论任务是坚持问题导向,根本立场是坚持人民至上,科学态度是坚持守正创新,思想方法是坚持系统观念,世界眼光是坚持胸怀天下,立足基点是坚持自信自立。
          (作者为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赵昌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把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怎么成功走出来的
          实现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并为之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的。新中国成立,打破了小农经济对现代化的约束,废除了帝国主义特权,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和经济基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启动工业化,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断,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抓住全球化机遇,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共同特征
          现代化是全世界的共同追求,必然有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如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是现代化的重要动力等。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这些共同规律,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有意标新立异、另起炉灶,而是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大,基本国情和发展环境复杂,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追赶者,面临比先行国家更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要在一个相对压缩的时空内同时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大胆创造,探索新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都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
          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关键是回答怎样把党的领导转变为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效能。一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二是党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问题。三是党以自身制度建设引领国家制度建设,为现代化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四是党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形成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逻辑和社会主义逻辑的统一。一方面,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让社会主义从思想、制度和运动,拓展为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把人口规模转化为发展优势,超越西方少数人、少数国家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避免资本主导带来的两极分化、物质主义、生态破坏等问题;和平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超越了“国强必霸”的逻辑,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人间正道;社会主义制度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超越了以物质为核心的单一型文明形态。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的双重超越。
          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的物质文明,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的形态。我们的政治文明,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避免了金钱政治、议而不决、行为短期的弊端。我们的精神文明,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形态。我们的社会文明,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美美与共、各得其所,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同西方个人主义基础上的阶层固化、治理失序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的生态文明,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了现代化和文明形态的“西方中心论”,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实现人类千百年来共同追求的价值找到了更加具有普遍性的道路。
          (作者为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方法论启示
        艾四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和巨大的勇气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从方法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坚持现代化的自主性
          近代以来,我们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曾经试图“以西为师”“以苏为师”,可事实教育了我们,这样是行不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党历来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三步走”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从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到将消除贫困、实现小康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一步,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一条走得对、行得通的现代化强国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证明: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因此,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历史不同、传统不同、文化不同,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坚持现代化的创新性
          从世界历史来看,世界各国现代化有共通之处,比如城镇化、工业化、社会化等都是必经的过程。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可能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可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可能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可能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闯出来的、拼出来的、奋斗出来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创造性探索,初步实现了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统一、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统一、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的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证明: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条条大路通罗马——坚持现代化的多样性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现代化等于西方现代化,现代文明等同于西方文明,现代社会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似乎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遵循西方现代化道路,这是原发现代化优势所造成的西方现代化唯一性的幻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证明: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只有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才是最好的。因而,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百花齐放春满园——坚持现代化的包容性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是替代关系,我们历来主张,二者之间是共存关系。我们并不排斥西方现代化,甚至学习借鉴了西方现代化的有益经验,也汲取了西方现代化的教训。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将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因此,就如同我们不会照搬外国模式一样,我们也不会输出中国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国,人民生活的提升和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汲取了世界各国有益的发展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我国一再强调,我们并不寻求单赢,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历来主张以共赢代替零和,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和成果,真正实现双赢、多赢。
          (作者为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以大历史观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里程碑意义
        朱柏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方向、聚人心、提信心,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新时代的“真理味道”,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宣言,在党的光辉历程中、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演进中、在人类文明发展中,都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中,新时代的十年是我们党推进社会革命、实现民族复兴的接续奋斗的十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受各种风浪考验,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迈向伟大梦想的十年,开辟了百年大党的新事业。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新时代的十年是国家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的十年,以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成为新中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中,新时代的十年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紧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使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的十年不断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再次续写出恢弘篇章。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看,这是我们党第一次用世纪的尺度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从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看,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放到文化发展史中去表述。从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人民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大优势,是党历经百年奋斗锤炼出的最鲜明品格,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政党的独特标识,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之道。深刻的历史自觉背后是坚定的历史主动,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显着特点,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长盛不衰、风华正茂的奥秘所在,标志着我们党对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预示着社会主义中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迎来了党强国强的奋进时代,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做出宏观展望,在理论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特征,在实践上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径和方向。统筹长远和当前,谋定而后动。“两步走”战略安排,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远性、方向性问题。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解决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问题。处理变与不变,保持战略定力。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有计划、分步骤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主要任务。同时,根据变化的形势适时调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节点,由21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是基于中国道路实践探索和辉煌成就所做出的科学决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描绘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新形态新道路,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式意义体现在:一是剖析独特的历史命运,深化了对民族复兴领导力量的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发展了中国。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二是扎根中华大地实践,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民族复兴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本国国情、积蓄后发优势,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智慧的结晶。三是打破西方式现代化路径依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探索出一条全面的现代化新道路,将发展目标由经济利益导向转向为经济、社会、生态等利益的多元平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将谱写人类发展进步新篇章。
          [作者为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实践要求
        赵靖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系统阐述、战略部署,深刻理解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实践要求。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实现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无数仁人志士为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不懈奋斗。从洋务派的“师夷长技”,到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各种方案连遭失败,现代化机遇一失再失。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自己的历史重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规划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将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实现路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与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富有成效的思考和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展现出更加瑰丽夺目的光彩。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得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所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现代化,其目标指向对应的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二十大报告在深入总结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括,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近代以来,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长期都是落伍者,模仿西方、学习西方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历史证明,照搬照抄从来不会取得成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绝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的深刻总结,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规律的掌握达到了新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有益借鉴,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和成就表明,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这一条道路,现代化并非就是西方化,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必须自觉扞卫“两个确立”。“两个确立”是新时代最大政治成果、最重要历史经验、最客观实践结论。新时代十年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雄辩证明:“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代十年空前凝聚的党心民意鲜明昭示:“两个确立”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共识和共同意志,是我们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加自觉坚持和扞卫“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发展;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二十大报告概括总结的这“五个重大原则”,凝结着党和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成功密码,也是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原则。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这“五个重大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务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这“三个务必”,是党在迈上新时代新征程关键时刻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根本政治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政治清醒、使命担当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我们党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当好伟大事业领导核心、实现伟大梦想的政治保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也是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长征。前进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务必”,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勇于自我革命,增强忧患意识,坚定斗争意志,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去夺取胜利。
          (作者为北京日报社社长)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孟繁华
          党的二十大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等作为我国203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标志着我们党对于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路径,为教育领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充分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强国是应有之义,人才强国是必由之路,教育强国是重中之重。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科技创新与突破成为关键,时代越是向前,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就越发强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要想培养大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而向着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的方向迈进的重要支撑。
          深刻领会科教兴国战略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着力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聚天下英才。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心怀“国之大者”,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要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努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高校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培养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的人才。要积极融入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推动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大学生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要坚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要把青年大学生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光明。
          要把青年大学生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坚持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党的初心使命感召,争做青年大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要教育引导他们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