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新儿纲”)“儿童与福利”领域设立了新的目标和策略措施,相比上轮纲要有较大提升,令人振奋。
一是明确了基本建成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这个核心。与上轮纲要提出的“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目标相比,新儿纲明确提出“基本建成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这是一个重大进步。可以预期,若“适度普惠”“制度体系”这两点在未来十年通过努力都得以实现,我国儿童福利必将实现跃升性质变,并将继续推动我国儿童福利进一步发展。“基本建成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奠立了初步完善的新型制度框架,同时,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水平,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为儿童福利提供制度保障,解决儿童福利不平衡不充分与广大儿童及其家庭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也是应有的原则,发展儿童福利应当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将儿童福利放在经济社会全局中统筹把握好各方关系。此外,从现实可能性或可行性来看,由于上个十年各级党委、政府已经实施了大量向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转变的政策、制度探索创新与实践,为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积累了相当的基础,新的十年予以明确,正当其时,可以更好地指导工作,更加自觉地凝心聚力推进实施。
二是强化了政府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制定完善并推动落实有关政策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推动落实基层儿童保护机制等方面,新儿纲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更加担当作为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担负起更大责任。我们可以预期,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儿童福利方面将会更积极作为、更活跃。这或许就是学者们所说的儿童事宜上“国家亲权”及其实践的明显增强扩大,政府担负起对儿童更多的照顾和保护职责(包括广义的保护)。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本就意味着国家对儿童福利的责任范围与程度的扩展和提升,更加需要政府的力量。新儿纲对此做出准确判断,并将其具体化为有关目标和策略措施。同时这种认识与把握也展现出辩证合理性:尽管政府责任是重要的、基础的,但儿童福利不可能仅靠政府,儿童生活在家庭、社区和社会环境中,家庭、社区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力量、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及其福利,因而他们(乃至儿童自身)也需要承担责任、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儿童福利改善和实现。新儿纲相关策略措施中,有关基层儿童保护机制及运行、儿童救助、福利服务,甚至一些基本公共服务,都强调发挥多部门、多主体,特别是相关社会组织或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新儿纲还就家庭、社区等的职责义务做了明晰界定,如:家庭监护责任,社区和各类组织机构的强制报告义务等。总的来看,新儿纲对儿童福利制度体系如何具体组织实施,对各方权责关系的把握与界定,较为清晰合理。这必将为未来十年儿童福利工作提供重要指引,为实现构建新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为探索建立组织运行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凸显了对“服务”的重视。服务与建成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这一核心目标密切相关,目标达成有赖于通过服务实现。纲要对服务的强调和阐述全面细致,就是为了突出在新的儿童福利制度体系中,除经济和物质层面外,特别重要的正是各种有效可及且专业性的服务,而这也恰是过去我们体系中的短板,急需尽快补强。新儿纲从服务项目和内容、服务阵地设置、服务队伍、服务机制等方面详尽而明确地提出要求,其中不少颇有新意。比如将“专业化”作为儿童福利服务工作的追求,还有对基层、对社区儿童服务和保护的强调,也是上轮纲要中少见的。这既是基于我国多年来儿童福利方面的经验教训,又与合理适当的新型制度体系总目标要求一致,是新儿纲的重大改进,必将指引我国儿童福利迈进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多种服务中,新儿纲特别突出强调了托育服务,将其作为家庭福利和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人口发展做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提出生育、养育、教育、住房、财税等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新儿纲提出持续增加托育机构和托位数量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策略措施,既与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做好衔接,又积极回应广大家庭新需求新期盼,是应对我国人口变化“照顾赤字”乃至“照顾危机”的及时敏锐举措,也是主动回应国家社会新时期发展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安排。通过调动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个人等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开展托育服务、增加托位供给,将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与推动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紧密相连,趁势而为、顺势而上,借政策利好进一步提升儿童福利水平。
总之,新儿纲“儿童与福利”领域以建设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这一核心目标为统摄,全部目标和策略措施有机贯通、切实落实,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和有效贯彻实施下,必将在今后十年有力推动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建设,大大促进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更为广泛惠及同在蓝天下的所有儿童及其家庭。
(作者陈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编辑:shen